不就是把壹根網線從屋外拉到屋內,線務員的活兒有什麽難的?在采訪當了20年線務員、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高級技師徐珺之前,記者壹直在犯滴咕。 直到記者進入位於大連路1515號二樓的徐珺創新工作室,才感覺這種想法太過簡單,壹面墻上掛著十幾張照片,都是不同時期線務員的工作實景,另壹面墻上擺滿了各個時代的接入設備與安裝工具,從電話、窄帶、寬帶到如今的光纖。 “原本東西都放在家裏面,後來有了工作室後就放這裏”,徐珺穿著工作服、帶著壹副眼鏡、外表斯斯文文的。似乎為了回答記者的疑問,他說,“我們有句行話,嫁女不嫁線務員,因為這份工作既辛苦,技術含量看起來也比較低”, 他頓了頓,“但我想把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用心做好。” 所謂的簡單工作,就是他從事光纖進戶的最後10米鋪設工作。至於“做好”,徐珺有資格這麽說,他18歲技校畢業後就開始這份工作,如今已被稱為“中國光纖接入第壹人”。 設計出適合中國環境的工具 光纖與暗管,是徐珺布線的兩大要素。 與傳統銅質網線不同,光纖更“嫩”:橫截面的寬和高僅為2毫米乘4毫米左右,極易損壞,排線時絕不能彎曲過大,否則會增加光纖信號衰減,影響傳輸質量。 暗管,則是光纖進入居民家的通道,但通道未必總是通暢。2009年起,上海啟動“城市光網”改造,徐珺負責老靜安地區的布線,那裏有大量爺爺輩的老洋房與石庫門。有的房子入戶暗管出現了錯位,光纖難以穿過去,也有的暗管出現了“超載”,內徑1.3厘米左右的4分管中,放著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網線,早把暗管給“塞住”了。 結果,進口的布線工具出現了“水土不服”。因為管道扭曲,50萬元的進口工業內窺鏡失靈;由於進口穿引頭的直徑過大而國內暗管較細,1500塊壹根的進口穿引器被折斷。 “國內的安裝環境畢竟復雜”,直到如今,徐珺依然感嘆,“那個時候,我就在想,中國線務員應該要設計出適合本土環境的工具。” 老式樓房線路密布,壹梯多戶,多根暗管對應八戶人家,怎麽才能快速判斷出每根暗管是否通暢?進口工業內窺鏡沒能成功,徐珺想出了個土辦法:在暗管的壹端貼上紙,另壹端用衛生橡皮管對著管口往裏送氣,如果紙被吹掉,就能找到對應暗管,並說明這根暗管是通的。壹根橡皮管的成本只要幾塊錢,“後來,考慮到用嘴吹不衛生,我們就改用小鼓風機吹氣。” 邊幹邊想邊設計,按照現場施工環境,徐珺先後改進了牽引繩、穿線器與控油瓶,加上吹管器,被稱為“暗管入戶四小工具”。就是這四件總成本200元的“神器”,讓他成功地為1936年建造的常德公寓暗管入戶,要知道,這座張愛玲曾經居住過的公寓,暗管管齡已有81年,而管徑,僅為1厘米。 徐珺坦承,雖然很努力,但並不是所有的光纖都能通過暗管入戶。暗管不行只能布明線,簡單地露在室內又不太美觀,“但是,居民想提高上網速度的願望也很迫切。” 怎麽解決這壹矛盾?徐珺帶記者來到工作室旁的實訓點,指著壹面白墻說,“妳看得見光纖嗎?”記者彎下身子仔細看,然後用手摸,才發現穿過門縫,在墻壁的踢腳線上,粘著壹根透明的、像釣魚線般的細線。這就是徐珺團隊采用的“隱形光纖”入戶。 “2012年的開始試驗時候,我們用熱膠固定光纖,但壹年後發現了問題”,徐珺說,“由於實驗場景有地暖加熱,熱膠出現了脫膠,後來我們就熱膠冷膠同時使用,可靠性提高不少。”經過反復實踐測試,到了2014年10月,徐珺團隊成功布放了中國第壹根實用隱形光纜,並編寫出了《FTTH隱形光纜操作方法》。 “它還有壹些改進空間”,徐珺現在還沒有完全滿意,“比如如何降低光纖的拉力,避免脫膠落地後把人絆倒。” 把自己的五小時變成別人的五分鐘 在徐珺創新工作室的壹角,擺著壹臺攝影機以及兩個攝影燈。這是他和同事搭出的簡易攝影棚。從2013年起,工作室就開始拍攝視頻教材,免費提供給公司其他線務員學習,如今教材已經出了9部。他給記者播放了壹部《FTTH暗線入戶操作方法》視頻,走線布局、暗管內部演示清晰,並配上相關解說,“這些是工作室的成員自己拍攝、配音的。” 千萬別看視頻才幾分鐘,這是徐珺多年布線經驗的總結。他有壹句口頭禪,“我要把自己的五小時變成別人的五分鐘”,就是把自己的技術心得與工作經驗介紹給同事。他還出了多本書,包括《FTTH裝維實用教程》、《寬帶終端安裝維護》,為公司培訓授課3萬人次。同事史晴說,徐珺不算是愛講話的人,但講課的時候總能滔滔不絕,沈浸在線務員的世界之中。 “妳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不如換個視角,把杯子裏面的水倒光,才能倒入新的水”,徐珺說,把自己掌握的東西全部教給別人,也就是“清空”了自己讓優勢“歸零”,這樣就能督促自己繼續學習新的技能。 在交談中可以感受到,徐珺對線務員職業很有感情,“我想堅持做壹點事情,改善線務員這個工種技術含量,不讓這份職業被時代所拋棄”。早在2003年,他就建立了通訊線務技術的論壇,後來更名為“線務員之家”網站,把自己服務與創新的經歷、收集到的國外先進技術與同行們壹起分享。 2012年初,壹封陌生來信發到了網站的工作郵箱。壹位叫阮維卓的高職生發來“求助信”,他要去德國萊比錫參加2013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信息網絡布線比賽,希望能通過“線務員之家”覓得壹批訓練用的無油光纜。 當時,這種光纜只有美國康寧公司生產。經過徐珺協調,康寧把在中國僅有的幾十米無油光纜給了阮維卓,並從美國海運了壹盤無油光纜來支持他訓練。“在小阮去德國比賽前,我還去北京為給他送上我們自制的穿引器”,讓徐珺感到高興的是,阮維卓獲得了第六名。 為了彌補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就在2012年,徐珺寫信給國家人社部,希望中國能參與信息網絡布線項目。人社部國際合作司後來給他回信,“已經關註此事”。2014年、2016年舉辦的中國世界技能大賽信息網絡布線比賽中,其他的裁判大都是職業院校的老師,徐珺是唯壹壹位來自壹線的人員。 “專業的接入,專業的價值”,徐珺談了他心中的工匠精神,“只要妳願意做,就會越做越精,雖然工作簡單枯燥,但我能從中尋找到純粹的樂趣。” (圖片來源上海電信)
更多詳細資料:OME-TOP videoscope inspection
文章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17-04-28/doc-ifyetxec690139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