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soft6.com/news/201105/05/191424.html"
[摘要]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制造企業已經突破了原來傳統車間、企業、社會以及國家的限制,如波音787已經在40多個國家共同組織生...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制造企業已經突破了原來傳統車間、企業、社會以及國家的限制,如波音787已經在40多個國家共同組織生產,完成復雜的機電產品的裝配和組成。由此可見,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制資源,融入全球的產業鏈,參與全球的協作與市場競爭是一大發展趨勢。把脈制造發展趨勢縱觀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首先信息化加快了產品的開發周期,優化了開發流程(圖1)。在20世紀40年代,產品的設計開發流程為產品規劃、產品設計、物理樣機、產品測試和生產;而到了本世紀,則是從產品規劃開始,歷經概念設計、數字樣機、詳細設計以及到物理樣機,直至最后的生產。對比來看,設計制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生產流程也得到了優化。以成飛為例,利用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飛機的設計周期已經從原來從46個月縮短為現在的15個月,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支撐著我國傳統產業改變的發展方向。其次,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發展的協同,降低了制造成本。世界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戴姆斯·克萊斯勒聯合組建了汽車零部件采購平臺,如圖2所示。通過該平臺,5萬家供應商開展協同采購,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可見,社會化的分工和協作,構建了現代產業體系,而制造業企業從大而全向專而精的方向發展,利用核心的競爭力優勢的資源實現了利潤和附加值的最大化,真正重組了產業的價值鏈和企業的價值鏈,從原來鏈式的結合向網狀的結合轉變。再次,環境的綠色化對制造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世界范圍內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矛盾突出,全球環境資源消耗速度超過地球生態自我更新速度達30%。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10%左右,其中70%來源于制造業。最后,推進制造業的服務化,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由于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管理理念的應用,新產品真正處于生產制造環節的時間已經占了很少部分,而大部分的時間處在研發、采購、銷售、存儲和售后服務。同時專業化又實現了成本最小化,制造業正在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制造的服務化已經成為先進制造發展新內容。發達國家已普遍存在兩個70%現象,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其中,生產過程的服務內容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70%。比如美國的通用電器(GE),20世紀80年代,GE在24個國家建113家制造廠,制造產值比重高達85%。而現在,GE傳統制造僅占其總產值的30%,70%的業務由與主業密切關聯的技術+管理+服務構成。又如作為發動機制造公司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創造了新的服務模式(服務創造價值):從賣產品轉為賣飛行時間,到目前賣應用周期的全面服務,包括了全程的維護診斷和監測,真正為用戶帶來了新的應用和方便。綜合以上幾點,制造業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專業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而制造技術則正在向高速高精、自動智能、綠色低碳、高附加值、增值服務、物流聯動等方向發展。四大壓力挑戰中國制造面對這樣制造業和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這種挑戰來自于制造的全球化,來自于最終用戶個性化的需求,也來自于環境資源給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以及國內同質企業之間惡意競爭。(如圖3所示)創新能力弱導致核心競爭力不足,已成為企業發展主要問題。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34.46%,高科技產品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4.2%~12.37%。圖4為國內外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對比。同時國內有效專利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為主,科技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比重相對較低,對比數據如圖5所示。附加值較低,品牌的競爭力弱又是中國制造的一大軟肋。2008年中國500強企業自主品牌的產品比例不足30%,中國企業500強中的汽車和航空航天制造業盈利水平只是世界500強同類企業的27.8%和11.1%,增加值率與美國、日本相比分別低22.99%和22.12%。能耗高、效率低,制造服務能力較弱也是中國制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國單位產品能耗高出國際的先進水平約為20%-30%,2008年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世界排放量總量達21.8%,目前居世界的第一位,而我國的GDP的總量僅占世界GDP總量的7%。國內企業以產品形態加工等生產型制造為主,企業服務收入僅20~30%,跨國企業已轉為以集成成線等服務型制造為主,世界跨國制造巨頭更是達50~80%。中國制造的增長方式比較傳統。我國制造業近年來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增長的大部分是國外企業放棄的環節,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制造業要發展,必須創新企業發展模式。中國制造與國際發達水平相較,發展理念和生產組織方式存在差距。一是基礎技術薄弱,成套成線能力較差。其原因在于,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單臺設備的設計制造,而針對的生產和用戶的工藝研發以及標準制定方面還有待加強。這就使制造企業難以為用戶真正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而只能參與其中的一部分工作。二是單位產品能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長期的粗放式發展缺乏系統的綠色制造核心技術的研發以及標準的制定,結果導致目前難以滿足國家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的需求。三是低附加值產品產能過剩。在企業內部,生產的硬能力建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而如何提高服務能力和質量等軟實力還有待培養,因此目前缺乏搶占價值鏈高端的競爭力。挑戰背后機遇的光芒當然,挑戰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機遇的光芒,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制造業提出的新要求,我國制造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進一步明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要求,高端制造業首當其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制造業能夠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環境友好型和能源節約型的裝備和產品。面對這樣的機遇,首先調整產業技術進步的路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以及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以市場換技術等方式,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大成績。隨著制造資源和成本等條件限制,發展速度和質量矛盾開始突顯。 但核心技術永遠是國家的財富,沒有哪個國家會為別國的經濟發展進行技術研發。因此,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第二是制造業的范疇外延拓展,見圖6。原來的制造業更關注于設計制造,即制造初期,從市場需求到產品的開發和制造;而現在,在制造業的發展,我們的關注點從原來的制造階段向使用維護和回收利用階段延伸。拓展之后,將不僅僅是需要關注于企業制造生產,而更多的是要關注于附加服務。第三則是制造業從苦笑曲線努力轉為微笑曲線,見圖7。現在,主要占據著我國制造業生產成本的是生產過程制造,這是一條苦笑曲線。從苦笑曲線努力轉為微笑曲線,一方面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另一方面,要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加強內功。信息化支撐中國高端制造業邁向創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主戰場應該圍繞著國家的工業現代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海洋資源化、現代服務業以及重大專項而發展。面對機遇,原始創新依然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創新可以簡化為這樣一個過程:想出來,設計出來,制造出來,并具有市場競爭力。要解決創新過程中的問題,就要加強和用戶工藝的結合,加強綠色制造應用,最終實現創新。做得出,用得上,靠得住,這樣讓中國裝備,裝備中國。信息化是支撐中國高端制造業從制造走向創造的技術。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是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振興裝備制造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戰略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我國的制造業由大變強,促進發展戰略性信息產業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撐手段。而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知識技術化、技術標準化、標準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平臺化、平臺知識化。在解決設計不出來的問題時,要牢記知識,技術化的知識必須變成標準,而標準化則要向流程化轉變。最終通過信息手段將知識,制造資源集成在一起。在統一的平臺里真正達到信息的互通互聯,為企業的設計、制造、生產、服務提供相應的支撐。在數字化設計方面,信息化建設要注重多專業的協同設計,知識的積累、傳承與重用,支持正向設計與性能優化,并注重開放的復雜機電系統平臺建設,如果沒有一個開放的研發平臺,以上的功能都將無法實現。在管理精益化方面,要加強制造過程的理化,優化業務的流程和資源的配制,同時要強化運營細節管理和過程管理,以推動企業事業內外環境的變化。在制造服務化方面,要加強社會化、配套體系的建設完善,將非核心的業務專業化外包,IT服務外包,讓專業的機構干專業的工作,以真正實現成本的最小化。MIE有限目標有所作為十二五期間,結合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設計技術、制造技術、管理技術和服務技術的融合。與相關部門和地方共同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品創新、流程優化、軟實力建設。使高端裝備制造真正從制造走向創造。針對這些,MIE定位概括為有限目標、有所作為。第一,企業要由傳統的制造+銷售的單向業態,向現代的技術+管理+服務的復合業態轉變。第二,在深化單元技術研發推廣的基礎上,向以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為導向,帶動相關工藝、技術、裝備和標準集成協同發展,整體突破,根據木桶原理單一的技術已經不足以支撐著我們的制造業從制造大國走向強國。第三,要以重大任務為載體,帶動信息平臺建設和人才團隊建設。因為平臺建設和人才團隊的建設對于我國信息化的支撐作用不容置疑。可以說,平臺建設和人才建設是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國的整個信息化建設將猶如沙灘上的散沙,隨時可能吹散。有限目標、有所作為,MIE支撐高端裝備制造業從制造走向創造。
關鍵字標籤:強固型嵌入式工業電腦
|